这些年,它们在东莞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比如莞草。鼎盛期种植面积曾达2.6万亩,仅道滘一镇,莞草编织工厂达到3000名工人,在当时全国镇级工厂绝无仅有。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一场围绕“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影响,莞草逐渐被水稻取代。
比如花生。根据市统计局的数据,1983年全市共有花生面积152335亩,1993年39062亩,2013年就只有1025亩。30年前,花生的种植面积是现在的150倍!
比如甘蔗。8年前沙田甘蔗超过3000亩,2/3在立沙岛。新世纪初,轰隆的机器声打破甘蔗林的平静,石油化工基地在立沙岛拔地而起,蔗农逐渐撤离的同时,蔗林也在消失。
又比如橙柑橘、比如黄麻……
它们是东莞传统农业的缩影。
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土地上可以不再是农作物,但人们不能忘记土地曾经带来的一切。
消失的农作物,不能消失的一份农业情怀。
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种植甘蔗
橙柑丰收(20世纪80年代)
厚街公社白濠大队花生丰收(1977年)
厚街公社双岗大队农民收割水草(1977年)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袁林达(右一)与社员研究黄麻生长情况(1956年)
沙田公社泥洲大队甘蔗高产示范田(1976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莞农业信息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美术设计、音视频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公室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